著名詩人、《中華詩詞》雜志常務副主編趙京戰(zhàn)在2009’京華金秋詩會上作了題為《詩詞創(chuàng)作漫談》的講座。會上發(fā)下的講稿僅一個提綱,而講座進行了三個半小時。趙先生超人的記憶、敏捷的思維、流暢的語言折服了全體與會者,獲得一致好評。下面是根據(jù)筆記整理的演講稿。
好詩的標準大概有下面幾點:
第一是格律嚴整。
有一批“改革派”,說舊體詩是帶著鐐銬跳舞,他們認為舊詩的格律束縛了人們的手腳。須知任何規(guī)矩都是要人們遵守的,或者說對人都有約束的。憲法遵不遵守?能不能說帶著鐐銬做人呢?任何藝術都有難度,難度越高價值越大。比如芭蕾舞,能不能不踮腳?如真是那樣,芭蕾舞也就毀滅了。難度是藝術的特點,不是藝術的弊端。有人說李白、杜甫怎么沒遵守格律?李白的《夜靜思》:“床前看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舉頭望山月,低頭思故鄉(xiāng)”也不合平仄呀!我們說這里有個歷史原因,唐朝是近體詩形成時期,這個過程是漫長的,漸進的。崔顥的《登黃鶴樓》就很能說明這一點:頷聯(lián)“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”前半句相對,后半句不對,而且還是三平尾;而頸聯(lián)“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”卻十分工整。有人舉出一些名人名家出律出格的句子為自己辯解,我們說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是不能作比。毛澤東詩句“暮色蒼茫看勁松,亂云飛渡仍從容”確實是個三平尾,我們能不能說毛澤東不懂格律呢?沒按格律寫作呢?事實上,為這個字他老人家推敲了多遍,換“總”、換“永”都不足以表達“仍”字的時態(tài)性,不能以文害義。對格律運用得心應手了,靈活自如了,個別時候由于表達上的特殊需要,出律出格我覺得應當可以。但初學者不能這樣,為什么名家名人大量的、主要的、遵循格律的詩篇我們視而不見呢?我們應當老老實實按正格去寫,不要左顧右盼,這是一本萬利的事。有的人七律寫不下去了標“古風”,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,這叫“鴕鳥政策”,不是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。古風重要的特點是風韻、風味、風神,把握不了這些只能算蹩腳詩,歪詩。所以我們提倡從律絕著手,嚴格過關,一天一個面貌,這樣可以日有所增,月有所進。
第二是形象鮮明。
這里有一個思維方式的轉換問題。寫舊體詩老同志比較多,原來在工作崗位上作報告、寫總結,大多用邏輯思維:運用概念、判斷、推理的思維方式,謀篇布局,遣詞造句。詩的特點是形象思維,不能直白、貼標簽,切忌直言其事,緊跟形勢,豪言壯語。一個人是否具有形象思維能力,其人格魅力、凝聚力是大不相同的,詩人如此,政治領袖、企業(yè)家也是如此。詩靠形象說話。形象到處有,關鍵在捕捉。形象是客觀的,但有主觀感受,同一形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。如同樣是項羽蒙難的烏江亭,杜牧的感慨是:“江東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來未可知?!蓖醢彩瘎t針鋒相對:“江東子弟今雖在,肯與君王卷土來?!薄都t樓夢》中吟詠柳絮不同人物有不同表達,不同感受,與人物性格緊密相連、息息相關。我們比較史湘云、林黛玉、薛寶釵、賈寶玉的幾首詞就可以看出來。史湘云:“豈是繡絨殘吐,卷起半簾香霧,纖手自拈來,空使鵑啼燕妒。”可謂爽朗真率、英氣奪人。林黛玉:“粉墮百花洲,香殘燕子樓。一團團逐對成球。飄泊亦如人命薄,空繾綣,說風流?!北憩F(xiàn)的是寄人籬下、凄凄楚楚的心情。薛寶釵:“萬縷千絲終不改,任他隨聚隨分。韶華休笑本無根,好風頻借力,送我上青云?!边@是一種善于奉迎、雄心勃勃的心態(tài)。賈寶玉:“落去君休惜,飛來我自知。鶯愁蝶倦晚芳時,縱是明春再見,隔年期?!睆闹锌梢钥闯鏊穆斆黛`秀、愚頑叛逆性格。
第三是語言曉暢。
“我手寫我口”,但詩不是口語,是藝術語言,是加工、改造后的語言。改造口語是藝術技巧,照搬沒有藝術含量。所謂口語入詩,不是照搬??谡Z有地域性、時效性,不能讓人費解,不能把讀者帶入迷宮。毛主席《鳥兒問答》中有“不許放屁”幾個字,有辱斯文,不是好詩。即使以特殊身份說出,也不雅觀,不能受其誤導。風雅藝術來源于生活,但高于生活。聶紺弩口語用得就特別好,如“開會百回批掉了,發(fā)言一句可聽嗎?”雖然全是口語,對仗卻十分工整,諷刺意味也濃。又如寫于1961年的《女乘務員》:“長身制服袖尤長,叫賣新刊北大荒。主席詩詞歌婉轉,人民日報誦鏗鏘??谥邪鬃稚尤?,頭上黃毛辮一雙。兩頰通紅愁凍破,廂中乘客浴春光?!比强谡Z,但惟妙惟肖,側面展示那個年代女乘務員的服飾打扮、文化素質、精神面貌以至社會風氣,可以說具有史料價值。當然受字數(shù)限制,口語入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所謂“詩詞無語法”,不是不講語法,而是詩詞有特殊的語法形式,如省略、倒置等。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稿,其中有“祖母生宣統(tǒng),今年九五尊”兩句,他自己解釋是:“祖母生于宣統(tǒng)年間,今年九十五歲了”。而字面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?豈不令人啼笑皆非!詩詞寫好后,要嚴格把握詞義,嚴格審查句子成分,把自己當讀者看待,會不會產(chǎn)生歧義、產(chǎn)生誤解,這是對自己負責。
語言的標準應該是無障無礙,通暢自然,言內無言,言外有音??孔⑨尣拍茏x懂的詩不是好詩。注釋只是對罕見的地名、歷史事件作簡短說明。言內無言容易,言外有音不必強調,這是個人語言長期修養(yǎng)的問題。
這里談談所謂朦朧詞的問題。字句沒有朦朧詞,字面背后的含義想象是無窮的。比如雙關語,“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”,不是誤解,不是歧義。雙關語要表達的是“關”的意思,屬于言外有音,是作者有意鋪設的,不是讀者無意的誤解。聶紺弩是用運用雙關的高手,如《挽畢高士》一詩中:“雪滿完山高士畢,鶴歸華表古城秋”,這里“高士畢”三字表面看是“畢高士”三字的倒裝,而實際上是說:在極左的政治環(huán)境下,一代杰出人才漸離我們而去,但當時不敢明說的,只能用婉轉的、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格律、形律都落實在語言上,語言功夫是詩人的終身追求,終生達不到頂峰的。
第四是境界高尚。
境界是人品的表現(xiàn),格律可以學來,語言、形象一半可以學來,境界是學不來的,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結晶。人的行為、作派、舉止揉在一塊,才能出詩。
1967年6月,設在北京的亞非作家會議常設局,為紀念毛澤東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發(fā)表25周年,舉行討論會,在6月5日舉行的大會閉幕式上,郭沫若作了《做一輩子毛主席的好學生》的發(fā)言,發(fā)言后吟詩一首:《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》“親愛的江青同志/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/你善于活學活用戰(zhàn)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/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(zhàn)線上陷陣沖鋒/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(nóng)兵的英雄形象。”1976年10月21日,郭沫若寫了一首詞:《水調歌頭·粉碎四人幫》“大快人心事,揪出四人幫。政治流氓文痞,狗頭軍師張。還有精生白骨,自比則天武后,鐵帚掃而光。篡黨奪權者,一枕夢黃梁。 野心大,陰謀毒,詭計狂。真是罪該萬死,迫害紅太陽。接班人是俊杰,遺志繼承果斷,功績何輝煌。擁護華主席,擁護共產(chǎn)黨?!鼻昂髢墒讓φ眨荒懿皇构暨@個文壇泰斗在人們心中的人品形象大打折扣。
杜甫的《絕句》(“兩個黃鸝鳴翠柳, 一行白鷺上青天。窗含西嶺千秋雪, 門泊東吳萬里船”)四句話猶如四幅屏風,是美的精品,給人以美的享受,但境界是不是到了極致還不敢說。我們再看看他的《登高》(“風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回。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。艱難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濁酒杯”),卻是感嘆身世,寄托深情,意境雄渾開闊。兩首詩境界高下、廣窄、深淺之分顯而易見。詩貴真,但只有真還不行,感情中還有高下之分,關乎社會、民眾,不能停留在個人真感情上。要把真實感情提到大我的境界,提到人品的高度。詩要有自己的個性,融入個人感情;但更要跳出個人小圈子,站在民族、歷史、社會的高度,把小我擴大到大我,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有份量。
如何提高人品?
首先,正直的品性需要堅持真理,寧折不屈,不惜個人作出犧牲。我們來看看韓愈的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貶潮州路八千。欲為圣明除弊事,豈將衰朽惜殘年。云橫秦嶺家何在,雪擁藍關馬不前。知汝遠來應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邊?!毕耥n愈這樣的人,在歷史上多不勝數(shù),每個人都能講出很多故事來。這種正直的品性,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道德賴以弘揚發(fā)展的精神支柱。
第二,熱愛人民、與人為善。對勞動大眾的同情,始終是中華詩詞的一個主線。這方面的古典詩詞就太多了。我們來看杜甫的一首詩《又呈吳郎》:“堂前撲棗任西鄰,無食無兒一婦人。不為困窮寧有此,只緣恐懼轉須親。即防遠客雖多事,便插疏籬卻甚真。已訴征求貧到骨,正思戎馬淚盈巾?!边@詩是在勸說吳郞不必訓謫偷食他家的棗子的老嫗??疾榇税?,雖然吳郎合法,婦人有錯,但杜甫一副熱心腸,善待貧苦,善待老幼,高尚情懷令人肅然起敬。
第三,注意寬容忍讓,就能傳承文化傳統(tǒng),不是與人爭利。
我們來看清朝一位官員的一首詩: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?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?!边@詩可謂家喻戶曉,我就不多作解釋了。這里詩人的君子之風、長者之風躍然紙上,這正是我們每一位詩人應該擁有的。如果整天與人斤斤計較,心胸狹窄,蠅營區(qū)區(qū)小利,還能寫出什么好詩來呢?
(整理者:劉南陔)